新北市立圖書館三重南區分館(三重黑膠圖書館)

館內屋頂喇叭

超帥的背景牆

附近住了幾十年才知道這裡有黑膠館

黑膠歷史

館區活動

三重沿革

三重,以前叫做三重埔,埔是平原的意思,現在的三重街道小而亂,房子舊而破,鐵工廠多,宮廟多,尤其 8+9更多,這就是大家第一印象。三重從農業社會到民生工業時代,當時因為是高速公路的終始站,台一線省道經過,再加上一水之隔就是繁華的台北市,所以全台灣都移民來這裡,三重就變成台灣最大的移民城市,那時政府鼓勵客廳即工廠,工業開始起飛,相對的娛樂相關行業也跟隨著興盛,人紅是非就多,以天臺廣場(天上的戲台)為中心,周邊也有很多戲院也在此。

留聲機&黑膠唱機展示

唱片櫃

生產基地

當時三重也是最大最重要的唱片生產基地,當時 9成的黑膠唱片都是由三重所生產,唱片工廠也有大概約 40 – 50家之多,約也佔了台灣 7成左右的工廠,有「台灣黑膠之父」葉進泰先生,在三重河邊北街成立第一唱片工廠。那時唱片工廠林立,都是以西洋或東洋歌曲為主,那時候著作權並沒有這樣重視,只要國外一出唱片,這裡工廠馬上跟著復刻起來了,隨著台灣歌曲流行,這些唱片工廠也開始製作台灣歌曲了,因為唱片行業發達,讓很多音樂創作人,如葉俊麟,林禮涵及洪一峰等老師在三重,主導了台灣本土音樂歌曲的方向,三重有著「台灣好萊塢」的美名。

黑膠館

三重黑膠館位於現在光明市場新北市圖書館三重南區分館的地方,早期光明路附近也有好幾家唱片工廠。這個黑膠館在 2018年正式啟用,經過11個月重新規劃改造,在圖書館裡有個展示三重黑膠歷史記憶,館內有收藏 8000張左右的黑膠唱片,大部分都是由資深廣播人「許誠」所捐贈,在館內中心位置,也有展示開南工商校長「林本博」所珍藏的各式留聲機及黑膠播放機,旁邊也有幾個體驗試聽的黑膠機,民眾拿著新北市借閱證,可以借閱黑膠在此試聽地方聆聽音樂,不可外借,館內還有早年原汁原味的舞台後方的地方,還有集音罩等不同體驗區。

黑膠試聽區
唱機 + 耳擴 + 耳機

唱片櫃

黑膠誕生

19世紀愛迪生發明留聲機,以圓形蠟筒刻錄聲音波形在上面,在 19世紀末,德國工程師艾米爾.貝林納也在聲音紀錄上做實驗,成功改良圓形唱盤來取代蠟筒,並於 1891年以蟲膠做為原料來製作唱片,這就是所謂的蟲膠唱片。蟲膠唱片就是我們現在說的「 78轉唱片」,意謂每分鐘轉速 78圈,那時候唱片直徑是十吋,一面約有 3分鐘的長度。之後隨著科技及材料的運用,黑膠唱片(又稱 Long Play LP)來臨,黑膠唱片直徑 12吋,跟蟲膠唱片相比,黑膠唱片每分鐘 33 又 1/3轉,唱頭也不一樣,重要的是儲存的長度可達 30分鐘,所以慢慢取代了蟲膠唱片。

文化之市

黑膠音樂牆

鋼琴牆

處處有文化

三重信義公園 公廁